清晨的楚溪,汩汩流淌,两岸稻浪初黄,白鹭低飞,一座鱼鳞坝在霞光中漾起粼粼水波,不少游客早已在此拍照嬉水,笑语不断。
楚溪如今的动人模样,得益于建宁县落实落细“晒水、议水、评水”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县流域水质持续变好。
在机制牵引下,一套全方位、闭环化的治理模式逐步形成。据溪源乡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魏英贤介绍,乡级河长每月依据县水质监测及违法图斑通报,开展同步整治,并依托数字河湖APP实时跟踪巡河轨迹,了解河道专管员履职情况,确保“水有人管、责有人担”。
“河道怎么整、景观怎么建,老百姓说了算。”魏英贤说,通过定期召开百姓议事会,广泛收集村民建议,将群众关切转化为治理重点,这种模式,不仅提升治理效率,更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爱水护水理念深入人心。
眼下,楚溪水清岸绿、景美民富。
“以前一发大水,稻子全完了,现在心里踏实多了!”制种经纪人廖胜贵管理着沿河900多亩烟后杂交水稻制种田,近年来,他亲历了楚溪从“问题河道”到“幸福溪流”的蜕变。
曾经,楚溪流域面临笋竹加工的废水污染、生活污水直排及河道淤积等问题,汛期还常发洪涝,冲毁农田。
近年来,建宁县系统推进楚溪流域生态护岸建设、河道清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楚溪流域23公里河道得到系统整治,极大提高沿河两岸防洪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为流域内6000余亩耕地筑起 “安全屏障”,惠及5500多名群众。
治理一方水,造福万顷田。当下,正值制种扬花授粉的关键期,农户们在田间忙碌地拉花授粉。“人努力,天帮忙,产量预计能达到每亩300公斤,又是一个丰收年!” 望着连绵的稻浪,廖胜贵脸上写满了期待。
一湾清水,也成为楚尾村发展的“新流量”。乡政府创新推出“小流域+生态旅游”模式,打造全县最大鱼鳞坝景观,开发亲水漂流、划船露营等项目,同步培育“楚溪星河”民宿集群,引入农家乐、烧烤夜市等多元业态。
“水质越来越好,游客来了都说好,回头客很多!”楚上堡文旅公司股东黄志平笑着说,“我们还优先雇本地村民,带动1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增加一些收入。”
“‘三水’机制的核心,在于将责任清晰亮晒,把问题落到实处讨论,让治理成效得到真实评价。”建宁县水利局河长办负责人阮承杰介绍,通过明确国控与乡(镇)交接断面责任人,委托第三方检测公司对全县乡(镇)交接断面开展水质检测,依托监测数据,加强对河道专管员管理,及时发现污染源头,立即上报处理,切实改善和提升水环境质量。
一月一巡查、一月一检测、一月一提醒,推动河湖治理精细化以及管护常态化。据统计,2024年以来,全县各级河长、河道专管员借助数字巡河系统,累计巡河次数4万余次,精准上报并成功整改各类问题2800余个。
最新水质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建宁县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省控小流域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是全市仅有的5个实现全域优质水体的县(区)之一。
夕阳西下,楚溪畔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在亲水平台嬉戏玩水,村民们在河边散步纳凉。潺潺流水声中,楚溪正以它的清澈和活力,诉说着一方水土的变迁,也映照着“三水”机制治水兴村、惠民共富的生动实践。
来源:三明日报、三明市河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