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不必追求诗和远方,
要的就是眼前的安逸。
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村民杨富春就在花园般的常口,安心开着“老曹土菜馆”,哪都不想去。 “这里的秀丽山水不就是别人口中的诗和远方吗? ”
的确,
绿水青山掩映下的
常口林深水美人和,
不论是村民还是游客都感慨
出门即景区。
眼前的幸福,
源于常口一直以来的绿色坚守。
“20多年前,常口可不是这样。那时还是个‘三无’村——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一幢新房子,没有一盏能亮的路灯。”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说,当时,村里就连写标语用的纸张,都要去店里赊,村财贫困,村民也是艰难度日。
上世纪80年代常口村一角(资料图)
出路在哪?村两委一度迷茫,曾经动了卖山还债的念头。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常口村调研。站在老村部门口远眺对岸山水,他语重心长地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一语点醒梦中人。村民们自觉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镌刻进村规民约,保护生态成为自觉行动的同时,发挥优势闯荡绿色发展新路的未来构想愈加明晰。
整治卫生美环境,通路亮灯盖新房,植树绿化设亭台……在打造美丽乡村的同时,村里积极做好山、水、田的文章,把生态产业化,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去年常口村村财收入达139万元,是1997年的40多倍,人均收入2.6万元,是1997年的10多倍。
“变化太大了,以前常口是个脏乱差的农村,现在感觉像城里配套齐全的小区。”嫁入常口10多年的李冬秀说,不仅如此,随着当地名气增大及产业发展,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真正吃上了生态饭。
去年底,拥有大专文凭的李冬秀从外地返乡,担任村里的讲解员,主要负责给考察团、游客解说村里的景点及相关配套。每个月领着3000多元工资,既能顾上家,又能挣上钱,李冬秀觉得现在的日子很幸福。
走好生态路,
让百姓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这是持续画好山水画的拳拳初心,
更是咬定青山“金不换”的坚定执念。
把绿色梦想扎根于眼前的生态福地。福建常口分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良辉把这里种植出来的脐橙取名清语橙。
“青山绿水谓之‘清’。”徐良辉说,3年前,有着多年农业种植销售经验的他,跑了许多地方考察种植基地后,一眼看中这里的山水。常口的水土有机质高达5.0,种高端脐橙再适合不过。徐良辉迅速从村里盘活800多亩土地,种上了纽荷尔橙、红美人等品种。
“明年就是丰产期。价格能卖到每公斤13元左右,租金能到每亩2000元左右。村民坐地收租,还能在家门口务工,村财每年又能增收80万元。”张林顺说。
好山好水出好物,有山有水价连城。 去年11月1日,将乐县举办中国·将乐皮划艇桨板马拉松公开赛,山东省济宁市水上运动学校在赛道的终点“偶遇”了常口村,运动员们被这里的生态环境深深吸引,便将训练场地定在这里。
“目前有80多名队员常年在这训练。村民们两幢空置的房屋出租给他们。运动员们还带火了村里的几家小卖部。”张林顺说,而今村里和河边的生态长廊正在连通,游船码头已经规划,做大水上文章,涓涓溪水派发着绿色福利。
吃上“生态饭”,越嚼越有味。这些年,常口村搞起了漂流,办起了研学基地,开建了“两山学堂”,还被列入福建省“全福游、有全福”的旅游精品线路。
“常口成了网红村,每天出门都能遇见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杨富春说,随着人气渐足,饭店生意也相对稳定。最近,他正研究厨艺,只为让客人吃得更香更好。
一口美味留住乡愁,
一片山水直抚人心。
常口,
在绿水青山中收获着满满的幸福。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