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三明市区两岸防洪堤建设情况(一)
时间:2007-03-19 00:00

     

  三明地处福建西北部山区,是一个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地区。三明市区地形为狭长带状地貌,沙溪自西南向东北贯穿整个三明城区中心,形成了一河两岸狭长的山间盆地,市区河段长达10公里,两岸河岸长达20多公里,早年期间每年都有人在沙溪河因游泳、失足溺水身亡。199452,三明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洪灾,城区进水造成巨大损失。1995年,我市开始着手防洪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1997年起,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城市防洪的要求,我市开始实施沙溪三明市区段防洪工程建设,至2002年底全面完成堤防工程建设,达到国家规定的设防标准,所有堤防工程都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基建程序建设,并经省水利厅验收合格。三明市区防洪堤建设断面是复式断面,由与城市道路相结合的上部土堤(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洪水)和下部浆砌石驳岸组成(防洪标准为2-5年一遇洪水)。

为防止上部防洪土堤出现崩塌,我市坚持市区堤防工程与城市景观建设相结合,既确保防洪、行洪安全,又充分利用三明市区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大力整治沙溪两岸环境,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先后建成了江滨公园(位于列东大桥至梅列大桥一线东岸)、西江滨公园(位于列东大桥至梅列大桥一线西岸)、中山公园(位于城关大桥至垃圾中转站一线东岸)、东新公园(位于东新四路路口旱喷泉至东新五路大桥一线东岸)及两岸绿化带,4处公园岸线合计长度7公里,占市区河岸线总长度约1/3,四处公园均免费向市民开放。三明市区防洪工程和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不仅提高了三明城市的防洪减灾能力,而且使沿河两岸成为三明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改善了人居环境,受到了群众的好评。最近,沙溪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工程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随着三明市区下游的斑竹水电站建成蓄水发电后,沙溪三明市区段水位抬高、水面扩大,增强了水域景色的观赏度,但也带来了安全隐患。为此,我市相应采取了以下防范措施:

  一是设置防护栏。由于驳岸平台的防洪能力仅为2-5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平台外部即河水。因此,在绝大部分的防洪堤下部驳岸平台上设置了防护栏,既起到安全防护作用,也起到安全警示作用。应急下河踏步,作为防洪工程的组成部分,供水上作业人员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设隔离护栏,不对行人开放。

  二是设立警示标志。在危险地段设置“水深危险、注意安全”的警示标志,并在所有新改建的防护栏上印刻警示语,提醒行人注意安全。

  三是做好汛期防范。每年汛期,市防汛指挥部强化水边、河边、低洼地带群众的安全防范工作。特别5-7月有暴水洪水期间,都及时在三明日报发布汛息,在三明电视台黄金时段滚动播放通告,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做好防范。同时,组织人员加强防洪堤的管护和汛期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隐患。

  四是加强学生教育。市教育部门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特别是汛期、暑假期间要求学生不得到河边玩耍、戏水、游泳等,以防不测。                       

     (摘自《关于沙溪三明市区段两岸建设和安全防范情况通报》 三明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2007年3月16日发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