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沙溪河畔,青山入目、绿水相伴,蓝天白云下的群山层林尽染,河湖湿地的水面上飞鸟翔集,山水环抱中的乡村美景如画……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跃然眼前。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主动适应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新要求,将生态理念贯穿水土流失治理和监督管理全过程,连续五年全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获评优秀。
因地制宜,走出治理特色路
暖风拂过山头,初夏万物繁茂。眼下,宁化县石壁镇大路村的水保林补植项目已全部完工,进入验收阶段。
层层山林间,这片约500亩的土地种上了木荷、枫香等阔叶树,这些绿植不仅可以丰富林分结构,达到森林彩化效果,还可以改造提升土壤的保水保土能力。
昔日贫瘠的土地重新披上“绿装”,得益于宁化县对生态环境及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支持和常抓不懈。
作为典型的紫色土流失地,水土流失面积大是宁化开展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一无毛、二无皮、三无肉、只剩光骨头(母岩石)。”一句宁化本地常说的顺口溜,更是形象地道出了其土地贫瘠的过往。
为此,宁化县以小流域为单元,探索建立“鱼鳞坑+山边沟”“竹节沟+水保林”等“五+”生态治理模式,先后在石壁、淮土、方田等乡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省级专项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等一批项目,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从福建省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县之一到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宁化的环境变迁是一个生动缩影,照见了全市不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坚实步伐。
泰宁县依托全国森林康养试点打造大金湖水土保持科教园,推动旅游康养资源与水土保持科普宣传教育的绿色融合,带动文旅康养、休闲度假、水美经济等业态落地生根;大田县对不同的矿山实行分类治理,打造公园、工业园、物流园、田园、家园“五园”模式,有效改善矿山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将乐县常口村、沙县区俞邦村牢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嘱托,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以水土保持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生态效益转化为“美丽经济”,探索出山区绿水青山转化为生产力的新路径和方法……
因时因地制宜、分类分区施策,各具特色的水土治理模式日渐完善。2023年,我市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4.81万亩,占省下达计划的104.24%。其中,水利部门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85万亩,占省下达计划的109.44%。
精准发力,画好高效监管线
绿水青山诠释生态之美,生态之美折射监管之力。
在泰宁县上青乡,有一个生态综合管护工作群,第一时间发现河道电鱼、山体滑坡、污染排放等生态问题,是群内每一名管护员的巡查职责。针对发现的问题,由负责人根据事件类型在群里进行统筹调度,实时追踪。
这一创新的生态综合管护模式,有效化解了以往管理分散、处理滞后的弊端,确保辖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对于生态监管带来的变化,上青乡的村民有着切身体会:“现在人居环境越来越好,河床淤积的情况少了,河道看起来更清澈,切切实实增强了大家的幸福感。”
梳理全市乡村振兴的生态动脉,以监管之力守护满城山水的行动处处可见。这背后,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加持。
为了督促各方协力画好水土保持工作“监管线”,我市建立了水土流失治理领导挂钩制度,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分别列入为民办实事、城乡建设品质提升、乡村振兴等重点项目建设内容,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市对县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及河湖长制工作考核,推动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落实到位。
水土流失的治理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管。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过程中,我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特点实施差异化分类监管,常态化开展生产建设项目全链条监督检查。
过去一年,全市共依法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34项,对已审批的在建生产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梳理,重点加强公路铁路、矿山等生产建设项目监管,共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检查458次,检查生产建设项目456项,出动检查1277人次,确保水土保持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
生态增效,富了百姓“钱袋子”
山水相依,绿意盎然。走进宁化县石壁镇溪背畲族村,一片沿着山势蜿蜒起伏的5000多亩油茶林,已成为种植企业壮大、村民增收和村庄振兴的“主心骨”。
很难想象,如此成熟的“油茶产业村”,此前却是个深受水土流失困扰的贫困小山村。
利用当地富含磷、钾等元素的紫色土资源,宁化县水土保持中心帮助企业申请国家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项目,获得500多万元资金补助和技术指导,协助改造坡耕地近4000亩,配套建设生产道路、截排水沟和蓄水池等设施。
如今,原本的荒山荒地不仅变成了绿意盎然的“油田”,有效减轻了水土流失程度,还形成了从育苗、种植、加工到销售的油茶全产业链,鼓起了村民“钱袋子”,撑起了村集体“腰杆子”。
目前,宁化县已在紫色土水土流失区种植油茶20万亩,每年可为林农带来直接效益达8000万元。
将特色产业发展与治理水土流失相结合,越来越多的群众尝到了水土保持成效带来的甜头。
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我市打造了大田县太华溪、宁化县石壁溪、清流县荷坑溪等10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完成投资1777万元,建设水系长度16.42公里,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让老百姓家门口的绿水青山成为流金淌银的“幸福靠山”。
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全市构建了大田县屏山乡屏山村、清流县沙芜乡白塔村、将乐县大源乡大源村等7个“绿水相间、绿带成网、绿环村庄”的水土保持生态村,新增治理面积8743亩,完成投资437.5万元。
以山峦为底,呈现草树林茂的图景;以河湖为脉,勾勒清泓环绕的画卷;以产业为轴,串联乡村发展的轨道……三明正执着生态画笔,绘就水土保持新发展的鲜明底色。
原文链接:http://smrb.smnet.com.cn/pad/layout/content/202405/16/content_152419.html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